找到相关内容143篇,用时4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土法门答问

    工夫易进步。  问:应发来念佛?  答:发菩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念佛为成佛之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又念佛求生净土,即可圆证三不退,直趣菩提,故念佛为度众生之本。我今念佛,求生净土...净土法门答问  圆瑛法师  答夏谷初居士问五则  问:自力、他力,有区别?  答:自力者,自修之力也。他力者,弥陀愿力也。宗门修行,全凭自力解脱生死。而念佛法门,则具自他二力,以自心念佛之念力,念...

    圆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555068.html
  • “一念三千”与“性具善恶”

    观一心即三,以此三历一切,历一切法,而分为一三。”也就是说善、恶、无记,皆为一心本具,且善恶相即。作为修学者来说,观照自己当下的—念介尔之的工夫,是学佛修道的“用功处”和“要紧处”,...现象界的全体。在迷时含三干法,对之执著不舍,在悟时也含三干诸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诸法不动丝毫。   一念三千是实践论,通常被称之为“性具实相论”。性即...

    能 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2960918.html
  • 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应有一套行为规范才是。所以,佛陀问比丘们:   “若入白衣舍时,常起,当以相而入其舍?”   比丘们听了,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请求佛陀说明。佛陀说:   “欲入白衣舍时,应起无着、无缚、无执取,依律仪相而   入其舍。虽受利养,但欲为彼作诸福事,随自所得分量而受   。复善作惫,于自不高;于他不下。起如是,以如是相,   ...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3365864.html
  • 慈航法师永久纪念会的意义和展望

    ,皆泣不可仰。况律航具缚凡夫,怎能不哀毁欲绝,又有论列事理呢?惟因永久纪念,关系甚大,不得不忍痛节哀,代为同门兄弟姊妹,诠表其意义。希望协力同心,奠定大会的基础。但自愧才疏学浅,又兼语无伦次,...遵行,不可徒作文字看。  九、绍隆法道  慈老座右铭:‘以佛心为己,以师志为己志。’所以他一生最大的抱负,在革新僧制,推行佛法,务使佛教做到大众化和平民化。寺院的佛教推到家庭里;山林的佛教搬到社会上...

    律 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1869858.html
  • 性具善恶之辨正

    清净也。现起者,一念已起时,是界心则成界相。虽成界,体必具通九界,若不许通,云何一切经论咸说具一切法﹖又云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既具佛性,余界之性,岂不具足﹖如是至成佛时,变化九界之作用,...唯识。宗虽不同,咸显一心,各畅宗风,曾无乖角。奈何间有研法相者,酣著名数,专毁他宗﹔法相虽熟,唯心识观,惘然未亲,比量犹差,云现量﹖所谓身在山中,不识庐面。如近人某君等之明法相,学俱舍,皆泥于相,不...

    瞻风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3771137.html
  • 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讲记 第四课

    rdquo;的比量推理,也要依靠现量见为前提。   辛二(比量证成理)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二、除诤。   壬一(本体)分三:一、以比量;二、以因比量;三、以何方式比量。   癸一、以比量:   取境义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别识,圆行异名言。   其实,人们在取舍任何一个对境时,都是把共相和自相混为一体来进行的,比如了知柱子,这也是把心里概念的柱子和外面自相的柱子...

    索达吉堪布

    解义慧剑|二谛|窍诀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20111086462.html
  • 大足石刻禅诗赏析

    无所了,心心更有!   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   此诗为宝顶山大佛湾牧牛图《明月图》颂诗之一,宋代禅宗云门宗大居士杨杰(次公)作,押《广韵》平声“侵”韵(“”、“今”)。  ...云门三剑”第一式“涵盖乾坤”。宿慧者自识之,“无事本无事”,不赘。   “心心更有”句。正是禅宗“无念、无住”之意,也是船子和尚“满船空载月明归”的境界。乃“云门三剑”第二式“截断众流”。  ...

    赵辉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224196693.html
  • 试论唐君毅“心灵境界说”对华严佛法的融契和阐扬

    为被现;前者积极,后者消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唐氏受华严宗“法界缘起”说的影响,认为“”与“境”互为体用,这种的关系被称为“感通相应”:“即谓有境,与之俱起,而有起,亦心有境...将佛法内契于、在思维方式和体系建构方面接受了佛学的深刻影响。总之,佛学以其博大精深的义理为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变和现代重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今天审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佛学文化是不容忽视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2262430.html
  • 禅子观天台

    有缘,盖知外境因而有、因外境而能、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心境皆妄,错生迷乱而已。   凡夫但谓心能说法,故无心能说法,以是讥他为自了,自奉为大乘。不知如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能说法?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如寒山诗曰:“我见人转轻,依他言语会,口转心不转,心口相违背,真无委曲,不作诸缠盖,但且自省躬,莫觅他替代,可中作得主,是知无内外。”又如:“我见利...

    秀峰玄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4566267.html
  • 修行人的本分——达摩四行观

    人讲话,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所,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过错,有欲望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顶天立地。所以当理学家有人发现有些佛家的人修养不如他时,就起轻蔑之了。当然他们的见地不高,但行为律仪却很有可取之处。   如来大定与办事定   所以,...

    南怀瑾

    |修行|禅宗|菩萨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4/1410457326.html